Friday, March 31, 2006

蟻牧蚜

星期三(三月二十九日)因工作到深涌,在一棵珊瑚樹上發現紅樹蟻的巢,親眼看見了以往只有在紀錄片才看到的景像:紅樹蟻的築巢實況:一些紅樹蟻會用口和後腳拉緊葉片,再一些會咬著紅樹蟻的幼蟲,用適當的力度一擠,便會從腺體分泌出絲,當作黏緊葉片的膠水用。

清人屈大均所著《廣東新語》卷二十四對樹蟻有如下記載:土人取大蟻飼之,種植家連窠買置樹頭,以藤竹引度,使之樹樹相通,斯花果不為蟲蝕…故場師有養花先養蟻之說。向稱嶺南有樹蟻、樹蜂、樹胡蜨,皆連于樹上,樹蟻即此。

可見國人早已明白生物防治之法。可過,樹蟻有牧蚜的行為,碰到蚜害,牠們不但無能為力,更會成為幫兇。

Sunday, March 12, 2006

祭大幽

上水圍今年舉行六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,最後一晚是「祭大幽」。儀式在零六年三月十一日八時左右在上水圍文閣村舉行。大幽又叫大士,從當日現場看來,大幽用於口語,而大士則用於文體上。儀式所用的大幽高約三層樓,工藝上和中國傳統的紙紥公仔沒有分別。照字面的意思,大幽即大鬼,但從其造形看來,右手執筆、右手拿著一本簿,彷如判官一樣,但所穿的服飾為金色盔甲,腹部護甲上又有一小形的觀音坐蓮像。

全晚的節目分為兩個部分,分別為出巡和祭大幽兩部分。在出巡前,大幽像安放在一大棚內,前面放有香爐,供人參拜。大棚分為四格,由左至右(參拜者角度,下同)分別為:土地、大士(幽)、玉帝和白無常。和大幽像一樣,每個像前均有放有香爐。大幽在放在大棚的期間,前面放有兩個僕人的紙紥公仔,左為女,右為男,在出巡時不隨隊,但在祭大幽時,則和大幽像同時火化。

不論是大士出巡或是祭大幽,女性均不能參與,必須迴避。「女性」不只是圍內婦女,還包括從外面而來的參觀人士。除了用咪宣布外,大會在祭大幽前多次在觀眾前檢查是否有女性在場,並勸喻她們到戲棚內迴避。

大幽像要由十多人才能抬起,負責抬像的全是廖姓男丁。出巡期間的禁忌除了女性不能在場外,還有不能稱呼他人的名字,只能以如「大哥」等代替,即使被叫名字,也絕不可以回應。隨行的聖約翰救傷隊員也入鄉隨俗,以通話機通訊時,以號數代替呼叫名字。大幽像圍著上水圍走一圈,走的全是馬路,主辦單位派出約二十人負責維持遊人秩序和截停車流。雖然現場一個警員也沒有,但看來根本不會有司機夠膽不合作吧!

在祭大幽前,先有一番儀式。大幽像在出巡後被放在空地上,前面有由兩排沙、稻車和香燭組成的「沙河」,就好像跑道一樣。沿著沙河的外圍排滿了以碗盛的白飯、麵團和油燈。圍內的男丁沿著沙河焚香,在儀式進行時,不斷有人接力打鑼來回奔走。

Monday, March 06, 2006

徵膠袋稅 改變港人浪費行為

近期傳媒報道得最多的環保新聞應該是濫用膠袋的問題。究其原因,當然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最新的財政預算案中,公布政府計畫以立法方式,禁止免費派發膠袋及對膠袋徵稅,以達到減少使用膠袋的目的。

屋村廚餘佔廢物重量57%

有政經評論員指政府的減少使用膠袋措施不當,因為膠袋在本港是「必需品」,港人的飲食習慣和西方不同,水分極多,所以要用膠袋包棄置。若然根據環保署在○二年作出的估計,似乎這位政經評論員所言非虛:以重量計算,廚餘佔本地的都市固體廢物(即包括家居和工商業)百分之三十三點一,紙張百分之二十六點七,塑膠百分之十六點六;而浸會大學在○三年在一條公共屋進行調查更發現,廚餘佔該村總體棄置廢物重量的百分之五十七,廢紙則佔百分之十八,膠袋百分之十,膠樽百分之二。

由以上可見,濫用膠袋確是現時本港面對廢物管理問題的冰山一角,但這絕不表示我們可以坐視不理,而是必需要有全盤計畫,完善的配套。例如垃圾水分多,實行垃圾乾濕分類便可以;市民棄置垃圾要用膠袋包,解決的辦法更簡單,就是預繳費用的垃圾袋代替。

用預繳垃圾袋有助監管

這樣做除了提供令市民減廢的經濟誘因外,更可以統一垃圾袋的質料。即使日後本港逼於無奈要建焚化爐,也可以肯定燒的不會是由可以產生有毒物質的PVC(聚氯乙烯)製成的膠袋。

環保不是叫我們不要過正常的生活,或降低生活水平,而是要慎用資源。膠袋近年漸漸成為浪費的代名詞。不過,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膠袋,而在於人的行為。誠然,膠袋有難以自然分解、阻塞河道、易被動物,特別是海洋生物誤吞而危害生命的特性。但如果人們不濫用,根本不會發生上述問題。即使改用紙袋,問題不會就此消失。在堆填區厭氧的情況下,自然分解難以進行,在外國有例子,一張埋在堆填區下三十七年的報紙,在「出土」後,仍然清晰可讀。

另立基金推動回收業

因此政策的目的應是改變浪費的行為,而非「收回成本」或為政府斂財。如果政府一心只為收回成本,收費的金額可能真的可以補貼政府的支出,但不一定能改變浪費行為。要避免瓜田李下,政府不應把環保稅納入一般收入帳目,而是另外成立基金,用在推動回收業或本地的保育工作上。

不制定政策,靠自律又是否可行?長春社在二○○○年推行「報紙從此沒有袋」運動,收集了五十一萬個市民的簽名;到○一年推行「唔使膠袋,唔該!」運動的三個月內,成功減低膠袋濫用情況百分之十三。但運動一過,又死灰復燃。

除長春社外,本地其他環保團體也推行了多個減廢運動。這些運動雖然可以大大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(否則我們也不會在此討論膠袋問題),但要改變絕大部分市民的行為,仍然做不到。因此長春社認為,政府應盡快立法,屆時業界自然會想到理想的解決辦法。